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浮山吟送药公入青原山时为笑峰禅师扫塔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十八
浮山一片云,飞落苍梧野。
忽值南风吹,旋归庐岳(药公家浮山,避地梧州华盖寺。值余奉使西粤,始同归,抵匡庐别。)
往还离合讵无因,十年旧事休重陈。
三生石上魂未断,长瓢来濯清江滨。
老禅不演三乘义,却注南华穷彖系。
推倒辅嗣冢中骨,笑看蒙叟人间世。
洮洮清辨浑无语,食尽荼蓼觉蜜苦。
戏拈稊米是神山,捲起河源作飞雨。
坐中秋色何苍苍,城头绝巘森相望。
兴来遣兴挥秃笔,淋漓墨迹纷满床。
塔扫青原入山窟,地作蒲团随处歇。
黄荆倒插郁菁葱(七祖开山时尝倒插黄荆,至今尚茂。),又见孙枝争秀发。
螺湖鹭浦夕阳曛,吸尽西江独有君。
别后思君何处所,金牛泉畔夜钟闻。
西峰和尚 北宋 · 沈辽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七、《云巢编》卷六
五台之山,圣凡混同
乃惟大士,肇化西峰
唐室下衰,群生困穷。
师始振锡,于江之东。
始次秋浦,宴休禅丛。
指彼窣堵,当兴胜功。
一弄铁笛,龙吟夕空。
至人难知,是为凡庸。
时有郑传,祁门之雄。
假窃位号,擅其疆封。
师观昔缘,往造军中。
一军尽惊,标戈挟弓。
郑亦惶骇,遣谢弗通。
师顾使者,往谕汝翁:惟昔有缘,乃来相从。
郑亦感寤,欣然向风。
瞻望毫相,光明粹融。
垂发被额,犹如儿童。
面布七星,其言雍雍。
郑虽暴戾,为之致恭。
遂献上差,以为祠宫。
休止门观,幽深峻崇。
申警戒严,实备弗空。
师为郑言:彼山穹窿,吾当往视。
乃营厥工。
遗我芒屩,置于西墉。
中夜寂然,郑窥其栊,已不复见,香花重重。
郑大悔恨,内怀怔忪。
甫旦师在,曾无动容。
视厥芒屩,实敝且塳。
道其所历,山川奔冲。
坤山卓然,水流石硔。
三十六溪,溪光溶溶。
吾得其地,苍烟鸿濛。
既留我锡,于彼岩松。
郑惊其神,使按厥踪。
往反越月,其言信充。
郑始震惊,内讼顽懵。
彼土方灾,疾气相蒙。
师取盂水,佛慈感通。
以施下民,救其鞠凶。
始彻膏肓,遂起疲癃。
小大踊跃,幸甚会逢。
师忽谓传:「吾当暂去,西北有灾,即当往度」。
郑恳留止,曾不复顾。
乃升灵山,极其峻处。
诛茆结庵,圣功潜布。
土人或知,乃来饮哺。
瞻仰高德,众所依怙。
时郑中衰,群凶不附。
数困侵轶,实怀危惧。
躬遣信介,乞其来助。
师亦恻然,乃旋归驭。
敌人在竟,师命彻戍。
一指其兵,兵皆亡怖。
散走折趾,郑营安固
遂入西峰,安稳善住。
无有远迩,或老或孺。
凡所度人,至于千数。
天方骄旱,踰时不雨。
人或恳请,必蒙甘澍。
惟时吴王,治扬为府。
赤地三年,群祀咸举。
歙有汪王,实食其土。
吏奉王命,归于神主。
神夜梦吏:「吾岂弗预?
岂如西峰,威德弘普。
乃大圣人,实通帝所。
其驭五龙,谁敢龃龉」?
吏梦既觉,乃大惊悟。
来恳于师,师曾弗拒:「归语而王,雨今可伫」。
大雨三日,横流圳亩。
王心欣悦,有怀钦慕。
山无信钟,师潜有募。
得其信人,乃下秋浦
三日而还,洪钟在虡。
上有款识,五台之铸。
吴王营斋,求福其嗣。
为无遮会,以祈善护。
师心默知,飞钵来赴。
越数百里,有如跬步。
斋未及半,王启其故:「乞名大众,大众未谕」。
师起下座,顾谓王语:「名曰淩,以承汝祚」。
吴王惘然,不知其趣。
讯其所来,祁门之下。
王以为诞,延之别庑。
访诸祁门,无一言误。
王大崇信,请延巾屦,请建道场,了不可驻。
锡之紫袍,亦不一御。
愿得美锦,以为信具」。
遂献美锦,易其绨纻。
装之金钱,蠲彼租赋。
当是之时,人识佛祖。
及师之还,郑疾以固。
已而郑死,临其冢墓。
天祐三年六月大暑
召集大众:「吾将西溯。
慎无治事,厝之故宇。
后有人来,当知所措」。
其后三年,有僧甚倨。
直造堂上,发其蒙覆。
颜貌容色,不愆于素。
出而焚之,祥光载路。
奉彼遗骨,手自涂塑。
像成僧失,若无所遇。
相好巍巍,慰我黎庶。
载祀三百,道化弥著。
世所形容,乃其粗粗。
缪述为偈,顾奚云补?
惟是棕拂,庶永终古。
峰和尚语录序咸淳四年五月 南宋 · 释惟符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一
无明将源一滴水,鼓平地波涛;
兰溪用无明一星火,□□□□谈。
月峰不甘,尽情扫荡,直得灰飞流绝,可谓不能克其家者,□眼衲僧向此录中辨取。
时咸淳戊辰长至前十日,住大宋南山净慈石帆叟惟符书。
按:《相模州极乐禅寺峰和尚语录》卷首,宋咸淳刻本。
大慈环峰和尚福州人 南宋 · 释绍昙
肚肠深,用白粘贼翳睛药,定沧海舶指南针。
智门莲花,换人鼻孔。
握大慈苕帚,扫世烟尘。
忘忌讳,绝疏亲。
病在膏肓加蛊毒,直教石佛汗通身。
春夜同玉峰禅师游湖上 明 · 谢榛
五言排律 押虞韵
夜出招提境,沧浪意不孤。
偶经花浦歇,动有筇扶。
清净同禅侣,疏狂信老夫。
暖沙閒白鸟,春雨发青蒲。
树断星垂野,天空月满湖。
摩尼珠独在,长此照虚无。
同半峰和尚访释云谷 明 · 皇甫汸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皇甫司勋集卷十八
法侣逢罗什,冥心契远公
持经自外,结宇共林中。
石壁初经面,溪泉近始通。
坐来花落后,何物解论空。
隐峰庵十馀年无僧住矣丙寅 清 · 钱载
 押漾韵 出处:萚石斋诗集卷第八
郁郁祗陀林,萧萧碧峰上。
常住本寄名,君将复谁访。
僧亦无去相,我亦无来相。
门前涧水流,齿齿石生浪。
赠圭峰禅师(一作寄圭峰宗密师 唐 · 无可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绝壑禅床底,泉分落石层。
雾交高(一作露浇齐)顶草,云(一作雪)隐下方灯。
朝满倾心客,溪连(一作通)学道僧。
半旬持(一作时)一食,此事(一作行)有谁能。
南岳峰和尚塔铭814年 中唐 · 柳宗元
 押阳韵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云峰和尚。族郭氏。号法證。(一作澄)为竺乾道五十有七年。年七十有八。贞元十七年九月十七日终。十月二十七日葬。凡度学者五万人。为弟子者三千人。色厉而仁。行峻而周。道广而不尤。功高而不有。毅然居山之北峰。以为仪表。世之所谓贤人大臣者。至南方。咸所严事。由其内者。闻大师之言律义。莫不震动悼惧。如听誓命。由其外者。闻大师之称道要。莫不悽欷欣踊。如获肆宥。故时推人师。则专其首。诏求教宗。则冠其位。披山伐木。崇构法宇。则地得其胜。捐衣去食。广阅偫经。则理得其深。其道实勤。而其心无求。自大师化去。教亦随丧。呜呼。大师之葬。门人慕号。长老愁痛。遂相与以为兹塔。砻石峻整。植木蓊茂。凡衡山无与为比者。然而未有能纪其事。余既与大乘师重巽游。巽其徒也。亟为余言。故为其铭。铭曰。
苞元极兮韬大方。威而仁兮幽以光。
行峻洁兮貌斋庄。气混溟兮德洋洋。
演大律兮离毫芒。度偫有兮耀柔刚
栋宇立兮像法彰。文字阐兮圣言扬。
诏褒列兮宅南方。道之广兮用其常。
后是式兮宜久长。閟灵室兮记崇冈。
即元石兮垂文章。学者慕兮哀无疆。
峰禅师真赞 南宋 · 释慧空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二○
咸通已前,正与么㖿。
绍兴之后,端的别别别。
松山撑破秋空月,毬门有路没遮栏,五月取霜六月雪。
按:《东山慧空禅师语录》,续藏经第贰编第二五套第二册。
峰禅师碑铭 唐 · 裴休
四言诗 押先韵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三
峰禅师号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释迦如来三十九代法孙也。释迦如来在世八十年。为无量人天声闻菩萨说五戒八戒大小乘戒四谛十二缘起六波罗密四无量心三明六通三十七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世谛第一义谛无量诸解脱三昧惣持门。菩萨涅槃。常住法性。庄严佛土。成就众生。度天人教菩萨一切妙道。可谓广大周密。廓法界于无疆。彻性海于无际。权实顿渐。无遗事矣。最后独以法眼付大迦叶。令祖祖相传。别行于世。非私于迦叶而外人天声闻菩萨也。顾此法众生之本源。诸佛之所證。超一切理。离一切相。不可以言语智识有无隐显推求而得。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之。光明受用而已。自迦叶至达摩。凡二十八世。达摩传可。可传㻮。㻮传信。信传忍。为五祖。又传融为牛头宗。忍传能为六祖。又传秀为北宗。能传会为荷泽宗。荷泽于宗为七祖。又传让。让传马。马于其法为江西宗。荷泽传磁州如。如传荆南张。张传遂州圆。又传东京照。圆传大师大师于荷泽为五世。于达摩为十一世。于迦叶为三十八世。其法宗之系也如此。大师本豪家。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偶谒遂州遂州未与语。退游徒中。见其俨然若思而无念。朗然若照而无觉。欣然慕之。遂削染受教。道成乃谒荆南荆南曰。传教人也。当盛于帝都。复谒东京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复谒上都花严观。观曰。毗卢花藏能随我游者。其汝乎。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三章。深达义趣。遂传圆觉。在汉上因病僧付花严句义。未尝听受。遂讲花严。自后乃著圆觉花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书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叙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凡九十馀卷。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偫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议者以大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轨迹而寻哉。自迦叶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大师之为道也。知见为妙门。寂静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诃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皇皇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崇。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于敬接。虽骜很不怠于叩励。其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大师之法者。贪则施。暴则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廷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大师建中元年生于世。元和二年印心于圆和尚。又受具于拯律师大和二年庆成节。徵入内殿问法要。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然如生。容貌益悦。七日而后迁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初得舍利数十粒。明白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今悉敛而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岁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戒深明形质不可以久驻。而真灵永劫长存。乃知化者无常。存者是我。死后舆施虫犬。焚其骨而散之。勿墓勿塔。勿悲慕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法行。皆有仪则。违者非我弟子。今皇帝再阐真宗。追谥定慧禅师青莲之塔。则塔不可以不建。石不可以不斲。且使其教自为一宗。而学者有所标仰也。门人达者甚众。皆明如来知见。而善说法要。或岩穴而息念。或都会而传教。或断臂酬德。或白衣沦迹。其馀一礼而悟道。终身而守护者。僧尼四众数千百人。得其氏族道行可传于后世者。纪于别传。休与大师为昆仲。于义为交友。于恩为善知识。于教为内外护。故得详而叙之。他人则不详。铭曰。
如来知见,大事因缘。
祖祖相承,灯灯相燃。
分光并照,显说密传。
摧邪破魔,證圣登贤。
渐之者入,顿之者全。
孰绍孰兴,圭峰在焉。
甚大慈悲,不舍周旋。
以引以翼,恐迷恐颠。
直示心宗,傍罗义筌。
广收远取,无弃无捐。
金汤魔城,株杌情田。
销竭芟伐,大道坦然。
功高觉场,会盛法筵。
不染而住,淤泥青莲。
性无去来,运有推迁。
顺世而叹,众生可怜。
风号晓野,钟摧夜川。
舍筏而去,溺者谁前。
岩崖荆榛,阻绝危悬。
轻锡而过,踣者谁肩。
不有极慈,孰能后先。
吾师何处,复建桥船。
法指一灵,徒馀三千。
无负法恩,永以乾乾。
题雪窦禅师(一作赠雪窦峰禅师 唐 · 方干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飞泉(一作流)溅禅石,瓶注(一作履屦)(一作每)生苔。
海上山不浅,天边人自来。
长年随桧柏,独夜任风雷。
猎者闻疏磬,知师入定回。
唐圭峰禅师碑跋(〔大中九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欧阳文忠公集》卷一四二、《集古录》卷九、《六一题跋》卷九
右《圭峰禅师碑》,唐相裴休撰并书。
其文辞事迹无足采,而其字法世所重也,故录之云。
送布袋像与妙峰和尚(时在上玉几庵 南宋 · 释广闻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百千诸佛竖降旗,大法犹悬一缕丝。
问讯率陀老慈氏,只是恰是下生时。
峰和尚 南宋 · 释广闻
见之目明,气和如春,犹据妙峰顶时平等示人。
望之心折,面冷如铁,犹坐莲峰堂时大默而说。
奔走龙象,鞭斥风霆。
不约而绳,不令而行。
宜其谈笑兴起东庵正脉,廓清末流之辙。
至于灵机绝唱,不堕常调,莫妙乎庚峰定穴者也。
隐峰 南宋 · 陈渊
五言绝句 押支韵
高人有真趣,林壑暂栖迟。
悠悠经济心,未许巢由知。
邓隐峰(掷锡,一人在旁仰视笑) 南宋 · 释了惠
 押词韵第六部
金锡一震,虚空退听。
百万雄兵,难破此阵。
一时游戏神通,未免旁观者哂。
宿准提庵和异峰大师 南明 · 释古电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禅室东山下,蓬门一径幽。
风生明月夜,露下碧梧秋。
地僻烟光远,堂虚鹤影投。
高僧留翰墨,清和满斋头。
赠月峰禅师 明末清初 · 林古度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出处:林茂之诗选 卷上
日日能相过,方知僧是閒。
西来飞野锡,南岳掩禅关。
坐对浑如定,无言亦自还。
听经多悟脱,云气出空山。
峰禅师石碑题记 南宋 · 释广福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一○、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石一○
住山孤抽舍衣资二十千,并募众缘造石槽、石甑,报资恩有。
绍定癸巳干缘僧广福题。